你好!欢迎访问农民科技网!

农网视觉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农网视觉
    两会现场速递丨甘肃、青海代表:约14.8万户积石山地震受灾群众将于年底前入住新居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东市市长王华杰在青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发言时说,地震致使海东约3.8万户群众的房屋受损。青海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温度很低,混凝土难以凝固,因此室外项目安排于3月底前开工建设,损毁的房屋维修加固工程将于7月底前完成,倒塌房屋重...

    2024“村超”3月16日开启总决赛

      新华社贵阳3月6日电(记者罗羽)6日,记者从贵州“村超”组委会获悉,2024年“村超”总决赛阶段的比赛将于3月16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开赛,持续至5月25日,并将有更多新玩法。   由于参赛球队从去年的20支增至62支,2024年“村超”赛...

    两会数说中国|“二十连丰”后,如何确保粮食产量继续稳在1.3万亿斤以上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题:“二十连丰”后,如何确保粮食产量继续稳在1.3万亿斤以上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郁琼源、许可   当前,春耕备耕已由南向北逐渐展开。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

    两会受权发布|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和讨论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6日...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从全国两会看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5日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去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次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作出重...

    河北黄骅市培育“以种适地”品种 助力盐碱地持续增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盐碱地综合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渤海新区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作为典型的滨海盐碱地区,面对盐碱地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的现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振兴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变思想、变换赛道,从“以种适地”角度入手,近年来相继...

    不惧风雨 沪郊莴笋产量稳品质佳

      莴笋是市民餐桌上常见的春菜之一,口感鲜嫩,凉拌、清炒都十分美味可口。    当下正是莴笋种植的季节,尽管下着雨,但在位于奉贤区青村镇元通村的上海杨向前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们不惧风雨,栽下一棵棵莴笋幼苗,只待其茁壮成长。“这一茬莴笋我们从春节前就已...

    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推动...

    绘就农业强国欣欣向荣新图景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侧记

       细雨如丝,为山河染了春色。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隆重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相聚在人民大会堂,世界的目光与社会的热望于此交汇,共同期待着同一个目标——本届政府能为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上午8时,距开幕...

    李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过去一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

    天津开展农机化技术服务促生产

      春耕备耕正当时。近日,天津市农机化技术试验服务中心率领技术服务组,深入武清区黄花店镇受灾地区开展农机化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服务。    目前,天津部分涉农区进入灾后的春耕备耕关键时刻。天津市农机化中心的技术服务组深入冬小麦田间地头以及设施农业的灾后重...

    春耕备耕忙 稳产助增收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耕备耕生产,是确保全年农作物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   加强农机检修,抓好农资保障,开展农技下乡……连日来,石家庄市各地抢抓农时,扎实开展田管和备耕各项准备工作,广袤田畴上,处处能看到辛勤劳作的身影。   开展农技下...

45/48页 共567条 首页 前一页 下一页 尾页 跳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