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农业人口45.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80%。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生猪养殖又历来是畜牧业的主导产业,因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该区生猪产业一直稳步发展,去年生猪出栏量达49.39万头,增幅连续两年位居巴中市第一。
为实现稳产保供,恩阳区始终坚持高位推进、常抓不懈、全链发展,自从招引大龙头“蓝润”集团落地恩阳,几年来逐步建成祖代猪场、父母代种猪场、生猪扩繁场、生猪规模养殖场,以及饲料加工厂、生猪屠宰场、高端肉制品精深加工厂等企业,形成全产业链。
目前,全区年仔猪产量达80万头,饲料产能达50万吨,生猪屠宰产能50万头,高端猪肉精深加工产能6万吨。不仅仔猪和饲料完全能实现自给,屠宰和加工也能完全实现本地消化。尤其在精深加工领域,该区还在进一步挖掘潜力,以实现更大的价值提升空间。
生猪代养为主,多种模式并存
“蓝润”落地恩阳,成立了“五仓农牧”集团。该集团逐步开枝散叶,支撑了恩阳区的生猪养殖业。恩阳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站站长黎斌介绍,已建成的祖代场存栏原种猪3100头、父母代种猪场存栏7500头,加上26家生猪扩繁场,共计存栏能繁母猪3万余头。
这3万余头能繁母猪繁育的80余万头仔猪,其中60万头以生猪代养的模式在“蓝润”体系“内部消化”,另有20万头销往其他养殖龙头企业。“内部”消化,即将7公斤断奶仔猪供给巴中、南充、绵阳、达州等地100余家生猪代养场,养至120公斤后统一回收。
这种代养模式,也叫“五统一分”的生猪养殖模式,即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猪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防疫、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育肥猪,分散给各规模养殖场,养殖160天至180天,上交给龙头企业。养殖场须按统一标准建,存栏规模须达到1500头以上。
恩阳区共有规模化养殖场211家,存栏规模1500头以上的养殖场,70%与“五仓农牧”合作代养。选择这种代养模式,可保证每头猪有120元以上的纯利润,仅以存栏规模1500头来算,一年出栏育肥猪2800头以上,无论行情涨跌,年纯利润可保证33万元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模式对养殖场有利,可以不压资金、不愁整个链条上的供给和服务,不愁猪周期带来的市场风险,有龙头全产业链担保和消化,能确保稳赚不赔。可是,仍有不少养殖场坚持独立走自己的路。自配饲料、自繁自养、种养循环便是他们的成功经验。
柳林镇恒康种养殖家庭农场便是一例。场主龙发云说,他一年出栏育肥猪4000余头,仔猪大半是靠自繁自养,饲料大部分是靠自己配,他流转了30余亩地种蔬菜水果,自己消纳不完的粪污,还提供周边几百亩蔬菜水果基地。去年行情好时,一头猪有400元毛利。
实现饲料本地化具有诸多优势
2023年7月,“五仓农牧”投资的宝盈饲料厂一期项目在柳林镇食品工业园饲料饲草园区投产。二期预计将在2026年启动。两期设计产能共45万吨,一期设计产能24万吨。目前一期尚未饱和,月产饲料1.25万吨,主要供给巴中、南充、达州等“内部”养殖场。
“待一期产能完全饱和,可满足70万头生猪养殖规模的需求。”饲料厂厂长胡林说,集团现存栏的3万余头能繁母猪年需饲料3万余吨,育肥猪以每头猪300公斤饲料计算,70万头共需饲料21万吨。目前一期年产饲料15万吨,如果不外销,完全能满足全区需求。
如果二期建成投产,加上恩阳区另一家饲料厂的产量,年产饲料将达到50万吨,即使有大部分外销,也完全能满足本区生猪养殖的需求。实现饲料本地化具有哪些优势呢?胡林说,至少可以保证饲料本身的品质和营养体系,进一步可保证生猪质量和猪肉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饲料本地化弥补了生猪全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每吨饲料比外购可节约300元至500元,养一头猪可节约100元成本。”胡林说,这100元是公司和养殖户共同的利益,虽然平摊下来只有50元,但在利润微薄的生猪养殖中还是很难得的。
胡林透露,尽管饲料生产实现了本地化,但生产饲料的原料仍然还需外购。“主要来自北方一些产粮大省。”为什么不在本地采购粮食呢?胡林说,他们正在进行沟通,但45万吨饲料需要35万吨以上的粮食,巴中虽然也是产粮大市,但目前能提供的量根本达不到。
胡林提到,人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养殖场的猪肉品质不及农户用粮食自养的,殊不知养殖场用的饲料主要成分仍然是粮食,所谓的添加剂也不过是一些按照科学配方的矿物质,两者区别只在生长期不同,其实猪肉品质相差不大,甚至养殖场的更加安全。
屠宰精深加工,开发潜力巨大
同在柳林镇食品工业园区,巴中龙大肉食品有限公司于2023年11月建成投产。该公司由“蓝润”控股的山东龙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目前,已建成的生猪屠宰场设计产能达到50万头,产值11亿元,解决就业人口350余人。去年实际屠宰生猪达38万头。
恩阳区另有5家小型定点屠宰场,年屠宰生猪8万头。就目前屠宰场的产能而言,完全能满足本区出栏生猪的屠宰需求。仅“龙大”的屠宰场,日屠宰生猪达1500余头,省内市场销售边肉600余头,本地精深分割400余头,另有500余头边肉调出至省外市场。
公司总经理简国军介绍,生猪屠宰其实利润微薄,甚至十有七亏,看似很大的产能、很高的产值,以去年进购毛猪17元/公斤,屠宰分割后的白条肉20元/公斤来看,除去人工、场地、水电等成本,肯定是亏的。“但不能说亏,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项目就不上。”
“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新厂,投资大、前期设备折旧成本高、市场开发尚需一个过程,人员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适当亏损是很正常的。”简国军说,这就好比大浪淘沙,时间久了,依托龙头企业的屠宰场优势就会渐渐凸显,最终会走向盈利。
公司的另一块业务,精深加工领域,目前已上马一条生产线,主要是针对火锅店生产一些预制菜,如黄喉、猪肝及猪腰切片、水煮丸子、油炸肉等,市场需求量大,利润也较高。但这条生产线去年底才投产,目前尚处于试生产阶段。一旦正式量产,潜力巨大。
公司计划再上一条高端猪肉的精深加工生产线,目前正在寻找客户。“我们需要的是大客户,双方建立相对稳定的供需关系,找到后我们才会上马并大规模生产。”简国军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