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4 18:20:53 来源:农民科技网 作者: 点击数:5708
“不出村,在自家门口就能看到大戏”。“有歌有舞,百姓的舞台,文化惠民,咱老百姓真高兴”。“谁说我们老百姓没文化,看戏听歌就是我们的文化圈”。 “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水平很高,希望这样的演出经常有,我们很喜欢。”……句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百姓对山西省忻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宣传队由衷的感激。
小小红旗颂党恩,支支歌舞动人心。台下柴米油盐,台上诗和远方。历时7个多月,山西省忻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宣传队在忻州市、县领导的支持下,针对农民的需求,寓教于乐,圆满完成了该市所辖县(区、市)的首轮乡村巡回演出。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内容健康向上,用特色歌舞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为忻州各地百姓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大树正气,振奋人心,倍受基层广大干部村民欢迎,演出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很多村民拿出手机记录了这精彩的瞬间。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
内容为王 奏响振兴序曲
春风送暖。2024年3月初,中央两会上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两会刚刚闭幕,忻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宣传队就深入全市乡村开展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文艺宣传活动。
3月中旬,汇聚了全市文化文艺工作战线上优秀人才的忻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宣传队带着使命与热忱,奔赴神池县进行首场演出,点燃了全市乡村文化振兴之“火”,乡村文化振兴宣传的序幕就此徐徐拉开。此后的岁月里,宣传队穿梭在各县(区、市)乡村,一场接一场精彩纷呈的宣传活动,犹如烂漫的山花在山区村落竞相绽放,把文化的芬芳播撒至乡村的角角落落。
扎根生活沃土,增进与基层群众的感情交流。忻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宣传队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演驿出各具特色的文化精品佳作,把党的关怀传递到群众的心坎里,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基层农民群众。
乡村文化振兴宣传内容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表演形式小型多样、健康向上,深受广大农民群众喜爱。节目编排犹如艺术大师倾尽心力雕琢稀世艺术珍品,处处满溢匠心巧思。《威风锣鼓》开场,激昂的鼓点似万马奔腾、春雷滚滚,声声震耳,仿若为重铸乡村奋进新征程擂响战鼓,雄浑韵律直抵乡亲们心底,提振每个人的精气神,唤醒潜藏的拼搏力量;《红舞飞扬》登台,舞者身姿轻盈似燕、灵动若蝶,红绸飘舞恰似天边绚丽云霞,于舞动间挥洒出新时代乡村蓬勃朝气,洋溢着满格活力,诠释乡村生活的美好愿景;《歌唱二十大,祝福新中国》唱响,嘹亮歌声穿破云霄、直上九天,饱含着对国家昌盛繁荣、乡村华丽蝶变的深情祝愿,字字句句皆唱出壮志豪情万丈,抒发内心赤诚爱国爱乡之情;《红红火火新农村》上演,以质朴表演、鲜活日常场景为笔触,细腻绘就乡村崭新风貌,勾勒出幸福生活轮廓,展现乡村振兴累累硕果;快板《忻府新赞》更是妙语连珠、节奏明快,把深厚人文底蕴层层剥开,历史典故娓娓道来,丰饶物产如数家珍,旖旎旅游胜景徐徐展现,引人入胜,令人沉醉其中。二人台小戏《夸鸡》,通过一养殖户在脱贫前后物质生活的变化到思想认识提升的对比,肯定了乡村振兴的成就;二人台小戏《俏夕阳》,演员用幽默风趣的表演形式陈述乡村振兴的五大核心内容,从田间地头到即兴而起的互动,充满泥土芬芳与烟火气息,恰似一场为乡亲们量身定制、带着浓郁乡土味的“文化盛宴”,直抵乡亲们内心深处,收获无数青睐与追捧,成为乡村生活一抹亮色。
宣传队还根据各县经济特点,在县、乡、村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各地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各县的实际情况,安排宣传的重点。聚焦各地主导产业,以载歌载舞的文艺形式舞出乡村振兴主旋律。你看:“竹板响,心欢畅。说产业,说法兰。定襄法兰美名扬,品质卓越响四方。工艺精湛创辉煌,远销海外绽光芒。科技创新路宽广。定襄明天更辉煌。”
宣传队利用舞台的背景墙,把各县主抓的产业向全社会公布,唱响品牌,拓展市场,宣传效果最大化,把各地特色产业以最直观、亮眼的方式昭示众人,为品牌声名远扬添翼助力,神池县“神池饼”,五寨县“甜糯玉米”,河曲县“红葱、海红果”,静乐县“藜麦”,保德县“红枣”,宁武县“毛健茶”,定襄的“法兰”……在歌与舞中提高了知名度。乡村文化与经济携手、同频共振,奏响了一曲和谐的乡村振兴美妙“和弦”。
记者根据宣传队向观众赠送的红围巾、小红旗数量达10余万个的统计数推算,巡回宣传先后吸引10余万现场观众,而场外受众更是难以统计。每场活动现场,手机摄像头闪烁不停,宛如夜空中繁星点点,照片、视频裹挟着乡村文化的炽热温度,借由网络“高速通道”,以风驰电掣之势飞向大江南北,分享至“快手”“抖音”等热门平台各类群组之中,让场外无数游子虽身处异乡,却能跨越山水重重阻隔,同步感受家乡文化振兴的脉动。宣传效应如涟漪层层荡漾、扩散无穷,线上线下交融互动,共同绘就一幅壮阔绚丽的文化传播盛景,忻州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力持续出圈。
“通过文艺宣传的形式,诠释忻州市乡村振兴宣传队的责任与担当,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精彩的表演形式讲好忻州故事,传播好忻州声音。”这便是忻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宣传的初衷。
互动赋能 激发内生动力
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同步提升是我们的生活美愿。据悉,忻州市各县乡村自脱贫以来,群众的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了,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忻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宣传队针对乡村现状,聘请扎根基层,在乡村文化阵地辛勤耕耘的名家艺人,更吸收勤奋耕耘有独特建树的文艺新秀参与到乡村振兴文艺节目的编排、表演中,整场宣传活动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既蕴含历史又与时代相随,古朴而不落伍,现代而不飘荡。
值得可圈可点的,是宣传队与乡村互动的环节。文艺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主题。这支宣传队吃住在乡村,与广大群众互动,发挥示范、引领、指导的作用,与乡村文艺骨干切磋演技,实心培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每至一乡一村,宣传队员们总是与乡村干部促膝交谈、深入调研,挖掘乡土文化的脉络走向,与本地文艺团体、热情似火的群众携手同台献艺。在神池县贺职乡贺职村,锣鼓喧天与激昂的歌声交织共鸣,共奏震撼人心的“交响曲”;专业艺术与民间才艺激情碰撞,擦出耀眼的火花。铿锵旋律响彻山川河谷,唤醒沉睡已久的乡土文化基因,唤醒往昔岁月记忆,乡情在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的互动中升温,群众心底那份对生活的热爱被瞬间爆发,恰似熊熊烈火,光芒万丈,照亮乡村精神文明的天空,赋予乡村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
红歌联唱环节,将现场热情的氛围推向又一个高峰。《南泥湾》婉转悠扬的旋律悠悠响起,携带着那段艰苦奋斗岁月里的坚韧不拔与自力更生精神,诉说着先辈们披荆斩棘、开荒拓土的传奇;《军民大生产》豪迈激昂的节奏阵阵回荡,满溢着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重现热火朝天建设家园的壮阔场景;《学习雷锋好榜样》质朴纯真的音符声声传唱,弘扬着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传递人性温暖与道德光辉。它们如同一把把钥匙,唤醒往昔峥嵘记忆,唤醒人间仁义博爱真情。而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激昂唱响,又似一道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心灵召集令,唤起全场观众放开歌喉的大合唱。此时的宣传现场,干部群众声情相融、心灵相通,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凝聚力。这一刻,无疑是独属于忻州乡村文化宣传的璀璨“高光时刻”,深深镌刻在乡村记忆的长河之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民心所向 收获深情厚谊
植根于基层、植根于群众、植根于生活,艺术之树才常绿,艺术之花才常红。宣传队员上上下下这份源自心底、毫无保留、赤诚真挚的三贴近,换来群众掏心掏肺、质朴热烈、毫无杂质的喜爱。演出落幕之际,红旗依旧猎猎飘扬,激昂歌声余音绕梁,情谊却如丝线缠绕,难解难分。乡亲们紧紧拉着演职人员的手,眼中满是眷恋不舍,似有千言万语欲诉。五台县老乡操着地道乡音称赞“稀罕刹了”,直白袒露满心喜欢的眷恋之情,情真意切。西柳院村、毛家村唱了一场不够,观众不离场,呼声热情高涨,接连上演两场,让文化热度持续沸腾,将欢乐与感动延续;静乐县康家会镇柳林村,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红歌激昂旋律的洗礼下,寻得心灵慰藉港湾,驱散心头愁云惨雾,重燃生活希望之光,仿若重生;定襄县赵家庄村那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满眼泪花、情难自已,声声盼着这样的宣传活动常办长留;定襄县季庄乡季庄村,一位下身瘫痪坐着自制轮椅的妇女,听着红歌挥动着手中的红旗,在一遍遍激情昂扬的歌声中,竟然从轮椅上站了起来!
饱含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殷切期许与深沉祝愿,人民群众围着演职人员或唠家常,或表喜爱,或求加演。神池县年逾七十的沈华大姐,在邀请演职人员到家吃饭被婉拒的情况下,将刚蒸熟的两大笼莜面角角馈赠给演出团队,……桩桩件件、点点滴滴,皆是对宣传成效最真挚、最“滚烫”的褒奖,见证着广大农村农民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渴望,体现出忻州市乡村文艺振兴宣传节目受欢迎的愿景。
媒体聚焦 彰显忻州担当
忻州这场乡村文化振兴宣传之旅,一路走来,备受媒体关注。《今日头条》《百度》《长江网头条》等19家主流媒体,全方位、多维度记录这场乡村文化盛事,把忻州乡村文化振兴宣传的故事向四方传扬。《山西省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4期封面,更把忻州乡村宣传的动人画面永久留存,肯定并推进了忻州市乡村文化振兴宣传工作,使之成为忻州乡村文化振兴一张“闪亮名片”,声名远播。
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忻州市乡村振兴文艺宣传队扬得弃失,总结完善,日后将会让百姓的“文化圈”更多喜闻乐见,更加丰富多彩。
(郑志东 贾耀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