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09:34:20 来源:新农村商网 作者: 点击数:124
酃县白鹅,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炎陵县属山区农业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地土壤的酸性为主,土壤的垂直带谱十分明显,适宜养殖白鹅。酃县白鹅体型小而紧凑,体躯近似短圆柱体。头中等大小,有较小的肉瘤,母鹅的肉瘤扁平,不显著。颈长中等全身羽毛白色。喙、肉瘤和胫、蹼橘红色,皮肤黄色,虹彩蓝灰色,公母鹅均无咽袋。2009年9月14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酃县白鹅”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理位置: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 | 特征:小而紧凑,肌肉紧密,抗病性强,营养丰富 |
别名:暂无 |
酃县白鹅主要分布于湖南省炎陵县(原酃县)行政区内的十六个乡镇场,包括:霞阳镇、沔渡镇、十都镇、水口镇、三河镇、鹿原镇、垄溪乡、石洲乡、策源乡、下村乡、平乐乡、龙渣瑶族乡、中村乡、船形乡、东风乡、大院农场。1980年,炎陵县调查有种鹅0.5万羽,年饲养量达7万多只。2005年至2008年,炎陵县农户共饲养种鹅2.5万羽,出笼商品鹅90万羽。2009年上半年,炎陵县养白鹅105万羽;县内加工企业加工白鹅、腌腊鹅30万羽,实现产值3400万元。
历史上酃县白鹅曾远销广东,用以换取食盐及其它物品。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的《酃县志》卷七《户品物产》中有“鸡、鹅、鸭、鸽……”的记载,卷十七《艺文》中又有“祥凤飞岩,群鹅集坂”的描述。说明在开发较晚的炎陵县(酃县)山区,至少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普遍饲养白鹅了。
品质特性:酃县白鹅体型小而紧凑,体躯近似短圆柱体。头中等大小,有较小的肉瘤,母鹅的肉瘤扁平,不显著。颈长中等全身羽毛白色。喙、肉瘤和胫、蹼橘红色,皮肤黄色,虹彩蓝灰色,公母鹅均无咽袋。酃县白鹅,皮肤完整,肌肉紧密而不软,组织致密坚韧。色泽呈熏制所特有的红褐色,有光泽。具有浓郁的熏腊风味与滋味。具有该品应有的形态,肢体完整,肉身干爽,无残毛、无盐渍。
土壤地貌:炎陵县属山区农业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占全境86.9%。此外,丘陵占7.17%,冈地占1.55%,溪谷平原占4.36%。土壤类型分水田土壤和山地土壤。水田土壤是全县的主要耕作土壤,有17.1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1.06%,分布在海拔170-1460米地带。水田的pH值在5.5-6.4的12.72万亩,占74.02%。山地土壤的酸性为主,土壤的垂直带谱十分明显。适宜开发牧场、养殖白鹅。水文情况:炎陵县属洣水上游,溪谷纵横交错,长度5千米以上或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49条,长782.3千米。除东风乡云秋河流入永乐江外,其余千沟万壑均由斜濑水、河漠水、沔水由南向北汇入洣水入湘江。炎陵境内无工业污染源,故河水一年四季清澈明净,水质优良,可谓山清水秀之宝地。气候情况:炎陵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低温寒冷期短,春早暖快。不同海拔和不同区域,气温差异明显,既具立体气候特征,又有小气候差别。年平均气温在12.1℃至17.2℃之间,随海拔高度递减,故海拔1300余米的大院农场,有“小庐山”之称。年日照1500小时,平均太阳辐射86.6至105.1千卡/厘米,平均降雨量1761.5毫米,无霜期292天。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1998年,酃县白鹅被载入《中国家禽品种志》。2006年,酃县白鹅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酃县白鹅被选入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2009年9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酃县白鹅”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