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北大荒打造“中国饭碗”“农业航母”
时间:2023-09-28 11:41:1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 点击数:178
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荒5周年的日子。5年前的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北大荒,亲自为垦区把脉定向、擘画蓝图,并针对农垦体制改革、现代农业建设、黑土地保护、农业科技进步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北大荒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5年来,北大荒是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是如何更好发挥骨干作用的?探索出了哪些好做法好经验?农民日报特派出调研组,进行深入采访调研,今日推出北大荒端牢“中国饭碗”、打造“农业航母”的创新实践,敬请关注。建三江,我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秋天的早上,4点多天就亮了。在北大荒智慧农业农机中心,温煦的阳光洒在一尊3米多高的汉白玉雕塑上。这是一只盛满粮食的饭碗。油润的大米泛着晶莹的光泽,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缕缕饭香。基座四周,稻穗饱满低垂,中间拱卫着“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八个鲜红大字。5年前的9月25日下午,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这里。在中心大厅农产品展台前,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这是25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察看当地出产的各类农产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简短八个字,字字千钧,寓意深重。这岂是一碗普通的中国粮食!又岂是一尊简单的中国饭碗!它浓缩了华夏民族的历史记忆,也蕴藏了中华文明不辍之密码,又是支撑大国复兴之基石。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以此为新的历史起点,5年来,北大荒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阔蓝图,开启了新的创业、新的征程。201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抵达黑龙江省开始考察。这是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秋日的北大荒,金灿灿的粮食又一次铺展在广袤黑土地上。放眼世界,米价飙升。全球“抢米”,中国何以不慌?因为田有稻,仓有粮!金秋时节,神州大地,从北大荒到珠江口,都是稻浪滚滚,一派丰收景象。距雕塑不远的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稻浪奔涌,直铺天际。秋风过处,拂起金波千重;稻香漫开,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片1.43万亩、足有21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的田块,沉甸甸的稻穗“笑”弯了腰,用当地人的说法,叫“压圈”。克服强降雨天气影响,北大荒4600多万亩的粮田,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建三江七星农场。
何谓北大荒?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新征程上,在不确定性增多的全球环境下,人们的目光再一次投向这里。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此考察时指出,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当年这里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共和国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不容易”“了不起”“大作用”,为什么是北大荒?又何谓北大荒?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农业版图上,北大荒早已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在人们的认知中,北大荒也早已变成“北大仓”,再也不是原始、苦寒、荒蛮的代名词。但在76年前,这里近乎与粮食无缘。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看看北大荒之“北”。它位于东北边陲,是“报晓雄鸡”头部的一片广袤土地。这里冬季漫长,天寒地冻,极端低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北大荒有多“大”?今天的北大荒农垦集团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1.5个海南省,几乎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所有地市。在当年人迹罕至的荒原上,北大荒人一寸一寸“开垦”出耕地、建起城镇。以当下的视角看,北大荒是得天独厚的宝地。广阔的面积蕴含着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肥得流油”;在地形多山、平原面积仅占12%的中国,北大荒不仅有大片河谷平原,还有万分之一坡降的罕见平坦地势。然而历史上,这里却只有“荒”。虎啸熊嚎、野狼成群、沼泽密布、蚊虻成阵,漂浮在大片淤泥上的草皮变幻莫测,吞噬过无数踏荒者,留下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沼”传说,也让历代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望“荒”兴叹。20世纪50年代在此生活和工作过的作家聂绀弩,曾这样描述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中爬,四脚蛇,哈士蟆,肉蚂蟥……不有天神下界,匠星临凡,天精地力,鬼斧神工,何能稍改其面庞!”
昔日北大荒。
正因此,千百年的时光流逝,这里有过淘金者的惊喜、狩猎者的足迹、贪婪者的梦想、掠夺者的铁蹄,但谁也没能站住脚,大片黑土终归于沉寂。正因此,千百年来,“开垦、撂荒,再开垦、再撂荒”反复在此上演,“饭碗”始终难以端起。直到历史将开发建设亘古荒原的重任交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今天,“北大荒”这个在特定地域、特定年代、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称谓,作为黑龙江垦区的代称,早已与黑龙江农垦事业融为一体。它在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贡献卓著,创造出永存共和国史册的“北大荒奇迹”。有人评价说,北大荒是世界级的“会种地”。可实际上,与五千年农耕文明相比,北大荒只有短短76年种地史。在世界三大黑土带中,北大荒气候最寒冷、农业开发条件最恶劣、现代农业开发时间也最短。而且,要知道,当初奔赴北大荒的队伍,也并非一开始就会种地。一双双拿枪的手、一双双稚嫩的拿笔的手,又是如何拿起锄头?那段百万大军从五湖四海汇集于此的历史,那些筚路蓝缕、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故事,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精神,或许早已为人熟知。就让我们回归种地本身,去探寻隐没在历史深处的肌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三江管理局彩门。
为何开发北大荒?种地,打粮。种地是生产粮食的决定性环节,拆解来看,“种”和“地”又是决定性的因素。首要是解决“地”的问题,先开荒拓土,扩大面积;再解决“种”的问题,种什么、如何种、怎样种好。初始是异常艰难的。“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北大荒人起初还把握不好自然规律、农业规律,也经历过一亩地播下33斤种子、只收获26斤半小麦的酸楚。有学者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北大荒不同阶段的农业发展指标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粮食总产量、总产量增长率及波动系数、播种面积及增长率、粮食单产及增长率、粮食商品率。得出结论是,前十几年初创期,高速成长,是第一个黄金期,“地”的面积扩大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最高达85.9%;此后近二十年,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较大,粮食生产不安全性较强。改革开放后,北大荒进入不断探索的艰难改革期。直到1996年改革完成,建立起以家庭农场为主、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才没再“翻烧饼”。这一时期,种植结构也饱受考验。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原院长高跃辉,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建三江修水利工程,他回忆道:“有3年连续发生洪涝灾害,小麦大豆收获时碰上雨季,导致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效益不好,部分农场连年亏损,实在苦啊。”旱路不通走水路!恰逢“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创出“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水稻才得以在北大荒大面积种植。这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使垦区水稻面积从1984年的27万亩,增加到后来的2300多万亩。如今,粳稻已是北大荒最重要的粮食品种。今年9月20日,首届国际粳稻建三江峰会举办,多国专家齐聚北大荒建三江共商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度红利”的释放,与“以稻治涝”技术变革迸发的生产力交相辉映,让北大荒发展势如破竹。1995年,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破百亿斤大关。之后,2005年,过200亿斤;2009年,过300亿斤;2011年,过400亿斤!单产贡献率、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户均经营土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等赶上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至今,北大荒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将迎来“二十连丰”。
八五二农场水稻割晒“夺丰收”。裴莉娜 摄
从“光长野草不打粮”到“万亩平畴北大仓”,回顾“最短”种地史,北大荒一连串成就之“最”不能不令人慨叹。——拥有世界最大国有农场群,是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从开垦初期年产粮0.048亿斤,到2022年的451.3亿斤,以占全国不到3%的耕地面积,为国家提供了近14%的商品粮。北大荒人种一年,够1.6亿人吃一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9.7%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82%,居世界领先水平;粮食综合单产达到亩均988.3斤,连续12年与美英德法等同列世界粮食单产第一阵营。然而,另一重问题摆在面前,实现如此多“最”之后,怎样把北大荒“会种地”的保障力越炼越强?北大荒该往何处去?历史性的契机来了!2018年,注定是载入北大荒史册的一年,北大荒历史在这一年翻开了新的一页。习惯了俯首耕耘、“最会种地”的北大荒人,开始抬头望向更辽远的世界。初次踏访北大荒的人,总会惊叹于其大规模、大机械、大科技之“大”,北大荒人看在眼里,早已习以为常。而这次,他们却对另一个“三大”陷入了深深的思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荒考察时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2018年9月25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与农场工人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北大荒发力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三大一航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能囿于固有天地,北大荒必须站在国家战略制高点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布局;意味着要立足“会种地”的核心竞争力,对北大荒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再造。在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北大荒博物馆,有一幅图示直观标注了“三大”的内在逻辑和行动路线,“三大”呈三足鼎立之势,各有侧重又融为一体,从生产、经营、产业层面协同发力。巩固大基地,通过农资统供、粮食统营、提供社会化服务“双控一服务”模式,加强话语权,确保企业自身和种植户都能获得更大利益;打造大企业,摆脱传统单一的原料供应商角色,靠“科技创新+资本运营”两翼之力,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大产业,将产地供应库、城市分销库、物流节点库和交易中心建设作为重点,实现对全产业链的掌控。最终,实现以市场倒逼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农业航母又该作何理解?如果说,“三大”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优化升级,那么,打造农业航母则要求有全新的战略体系。北大荒,不能只是区域性经济社会组织,而要建成以粮食生产大基地为核心竞争力、具有强大供应保障能力,并能带动“大国小农”参与国际竞争,集粮食生产商、产品制造商、农地运营服务商、粮食和农产品贸易商于一体的新型国际大粮商。以“三大一航母”目标观照彼时发展,北大荒人清醒看到,长期以来,北大荒是现代化大农业的代表,不缺农业专家,技术水平和粮食单产可与欧美农业发达国家比肩。但是一谈到国际市场、一说到营销策划、一提及金融资本就觉得离自己很远。北大荒缺金融专家、资本高手,缺懂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的高端人才。而在这个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要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并且装中国粮,必须增强国际竞争力。没有国际竞争力,碗可能端不平、端不稳,即使有粮,也可能装不到碗里去。如何形成国际竞争力?必须打造农业领域航母,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国际粮食贸易中具有话语权的新型国际大粮商。5年来,北大荒人开始装上国际化视野的“天眼”,不断强化全球思维。言谈中,对标的是“ABCD”国际四大粮商;思考的是,如何学人之长、补己短板。还牵头成立全国农业企业发展联盟,致力于打造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农业企业航母“战斗群”。“不同于四大粮商以控制全球粮食流通形成垄断为目的,北大荒的‘新型’在于,是通过抓牢粮食生产、做强粮食产业链,来增强我国粮食安全的抗风险能力。”北大荒集团原总经理助理、中国农垦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向世华今年61岁了,大学毕业时他毅然从湖北来到北大荒,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北大荒。具有乐观主义气质的他笑言:“当然,追赶是个长期的过程,但北大荒人不怕,我们有的是青春活力和韧性。76年都一代一代走过来了!”北国有粮商,其名为大荒;中国北大荒,世界大粮商。这应该不是太遥远的梦想!锚定“三大一航母”战略目标,首要之举是什么?改革,唯有改革,必须改革。旧机制不活、政企不分、权力集中、管理粗放,怎能轻装上阵、到国际市场去搏击风浪?必须坚持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的改革方向!必须强化国有农场市场主体地位的改革目标!如此,才能重构企业运行机制,确保农业航母“舰队”快速组建、同向行驶。76年间,北大荒不乏改革,仅名称就几经变化。这一次改革有何不同?“这次改革完全不同于以往以扩大产能、提高产量为目标的改革,也不是简单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回首改革,北大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守聪思考透彻,“而是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适应北大荒战略定位新变化,把政府的权力交出去,把社会职能逐步交出去,使北大荒集团彻底回归企业属性,让行政人员变成企业家,真正从思想上摘下‘官帽’。”这是垦区史上最为深刻、最大规模的改革,是脱胎换骨式的体制重塑,被称为“脖子以上的改革”、“钢牙啃硬骨头”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农垦何去何从的改革。2018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对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总公司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黑龙江农垦改革走向深水区。直至2020年12月,29622项农垦系统政府行政职能全面移交,原农垦9个管理局整体改制为集团分(子)公司,原农(牧)场全部改制为农(牧)场有限公司,黑龙江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社企分开的目标。“瘦身减负”之后,要做的就是“强筋健骨”。北大荒集团推动直属企业聚焦主业,从“卖原粮”到“卖产品”再到“卖品牌”,从“大粮仓”迈向“大厨房”“大工厂”“大市场”。米、面、油、肉、乳、薯、种七大支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越来越多“北大荒”牌优质农产品成为百姓放心的舌尖美味。2022年,北大荒集团各企业在全国布局销售渠道34.7万个,实现销售农副产品总收入1154.13亿元。
北大荒集团哈尔滨有限公司优质农产品。
一批头部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更强影响力:北大荒薯业集团淀粉产量居全国第一;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大豆加工量国内排名第三;“完达山”乳业品牌连年入围亚洲品牌500强……改革减掉了沉疴痼疾和沉重包袱,增添了企业闯市场的活力和动力。建三江分公司打造糯稻品牌,成为“五芳斋”粽子的原料供应地,成立“糯稻产业联盟”,着力掌控糯稻价格话语权;北安分公司研发出7大类、近百种有机农产品,“亲民有机”食品进入盒马、麦德龙、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齐齐哈尔分公司整合区域内民营米厂,抱团抢占广东潮汕地区粥米市场,市场占有份额大幅上涨……集团化、企业化改革打通了航母出海的堵点,北大荒集团保障“中国饭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北大荒”品牌价值增加至2018.59亿元,2022年农场职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34元,是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如今的北大荒集团,强有力的航母“战斗群”日渐成形。看到北大荒越来越逼近“天花板”的好成绩,也有人提出疑问,堪称种地“课代表”的北大荒,还有提升空间吗?行走黑土沃野,记者发现,对于北大荒而言,学无止境,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再到“惠种地”,远无止境!怎样让“种地”更系统化、更精细化、更绿色化、更信息化、更智能化,以及更省事、更省钱,“种好地”的空间大着呢!
尖山农场第三管理区3-4大豆地。李洪涛 庞遵明 摄
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句句直指要害,“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绿色发展要有可持续性,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激发出了北大荒人的无穷动能。
2018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抵达黑龙江省开始考察。这是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我这些玉米都是经过‘健身’的,扛过两次台风、一次强降雨都没事。”极端天气下,八五四农场种植户隋桂霞的230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今年依然丰产在望。秘诀何在?记者看到,地里的玉米只有一米多高,玉米穗的位置比普通玉米矮了近20厘米,根系却格外粗壮,像八爪鱼一样紧紧抓牢土地,用手摇晃,纹丝不动。隋桂霞告诉记者,这些玉米都经过拔节期矮化作业,营养能更多供给果穗而不是玉米秆,还更抗旱、抗倒伏,就像“健身”一样。正是这样一块块高产稳产的粮田,让北大荒这个“中国饭碗”更加稳固坚实。其背后,是5年来的全面升级。向科技精准“滴灌”升级。种地有标准体系,以同步变量侧深施肥、水稻旱平免提浆等20余项先进适用技术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全程操作规程,主要农作物标准化覆盖率达100%。技术推广有完整体系,“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层层引领,让专家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大田产量。向守护黑土地“健康”升级。对北大荒人来说,黑土地是“饭碗”、是命脉。怎样守好这片沃土,让黑土地更给力?实施“六个替代”和“六个全覆盖”,大力推广大垄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保护性耕作,每年4000多万亩耕地全部实现“黑色越冬”。这套能落地、接地气、稳定有效的黑土地保护模式,让耕地通透性越来越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5年来提高3个百分点。
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机在一处耕地进行整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农民科技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
10593578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