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农民科技网!

环境保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环境保护
以绿为笔绘新篇 ——宣恩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时间:2025-03-13 10:58:02 来源:农民科技网 作者: 点击数:633

春意融融,贡水河畔新芽初绽,白鹭掠过如镜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植树节前夕,宣恩县不少学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义务植树,在贡水河畔种下一片片“成长林”。有学生给树苗系上心愿卡:“希望小树和我一样快快长高,守护白鹭的家。”

2024年,宣恩县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县植树71.83万株,完成重点工程造林7000余亩,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8天,空气优良率97.8%,较上年增加3.3个百分点。今年1月17日,宣恩县被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称号。

生态筑基,青山绿水展新颜

“以前,贡水河上漂着许多塑料袋、泡沫板,现在连落叶都被及时清理。”村民周学志站在贡水河畔,指着清澈见底的河水,话语中满是自豪。10多年前,周学志在龙洞水库经营游船,亲眼目睹库区被垃圾和油污污染的景象。“那时候河面上看不到白鹭,经常有鱼翻着肚皮漂在水面。自从政府下决心整治后,贡水河清了,鸟儿也飞回来了。”



宣恩县地处武陵山区,是典型的“靠山吃山”山区县。近年来,该县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底色更足,全县林木绿化率达72.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多年超过340天。这些转变,正是系统性生态修复与科学治理的生动写照。

高罗镇龙河村杨河湾曾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一场暴雨便能冲毁农田。村民田梦清回忆:“裸露的山体像伤疤。下雨天泥水横流,庄稼颗粒无收。”2014年,宣恩县启动“荒山变金山”计划,通过“政府补贴+企业承包+农户参与”模式,引导村民种植油茶。田梦清家的8亩荒山种上油茶后,不仅可以收到土地流转的租金,还能在基地务工赚取工资。2024年,宣恩县完成1.3万亩油茶营造林任务,不仅让荒山完成生态修复,还带动2000余户村民增收,实现固土保水,绿富同兴。

贡水河支流黄河沟曾因垃圾漂浮、水质恶化饱受诟病。近年来,宣恩县投资2.7亿元推进黄河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三河三泉九巷二十一桥”景观带,昔日污水横流的“龙须沟”变身网红打卡地。

健全机制,打好生态保护“组合拳”

“变化太大了,‘生态伤疤’经过治理变成了绿地。”2024年11月,宣恩县人民检察院就一矿山修复成果展开“回头看”,受邀参加的省人大代表吴彦发出感慨。

为守护好宣恩生态“高颜值”,宣恩县人民检察院围绕水事、林业、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开展“守水库安澜,护饮水源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等专项监督行动,全方位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累计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2件,督促治理被污染水源地10处,清理被污染水域面积20余亩,复垦和生态修复矿山土地40余亩。



宣恩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协同联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职能,明确34个责任单位,细分23类重点任务,细化101项工作举措,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023年,宣恩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电鱼案,当事人被判向高罗河板寮水域投放5000余尾鱼苗修复生态。承办法官表示:“惩罚不是目的,让破坏者亲手修复环境,才能实现教育与震慑双赢。”此外,该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通过追缴生态修复资金,用于矿山复绿、湿地修复等项目。

宣恩县以“林长+河长+警长”联动机制为核心,创新生态治理模式,推动环境保护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转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椿木营乡长槽村的“文明超市”前,村民何选美用5公斤废纸兑换了3积分。“攒够20分就能换一桶食用油,参与环保能得到实惠。”她笑着说。长槽村推行“生态信用积分”制度,村民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植树护绿、河道保洁等行动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物资。“积分制将环保责任转化为个人利益,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力军’。”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云说。

“点绿成金”,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一排排茶垄错落有致,像翻滚的绿浪,从山顶绵延至山脚……

“这里太漂亮了,视频发到网上一定会火!”3月8日,伍家台茶园里,朱梦妮忙着和朋友拍摄“贡茶茗星”参赛短视频。

每年春茶采摘时节,宣恩县都会举办伍家台贡茶文化推广活动。今年,该县创新推出“贡茶茗星”选拔,优胜者可以进入伍家台茶业集团工作。

“既可以到茶山栈道、贡茶文化广场、尖峰亭、乾坤壶等地标建筑打卡,又能在贡茶展厅看茶叶加工和茶艺展演。”朱梦妮感叹,“在茶园游览是一种满足视觉、嗅觉和动手体验的多重享受。”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农民科技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10593578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