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30 07:06:28 来源:农民科技网 作者: 点击数:161
在晋西北县城,说起政务大厅,大家没有不熟悉的。谈到便民服务中心,似乎还有点陌生。如今在河曲县,便民服务中心与政务大厅知名度相当,两者相辅相成。因为这个地理位置好,投资大,占地广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以常住在河曲县城的6.5万名非县城户籍人口为服务对象,让占全县人口53%的庞大群体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成为忻州市首个县级打造的面向农村群众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所以倍受关注和热议。
新春临近,在河曲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群众进进出出,尤显热闹。“我平时在县城打工,以前给我妈往村里捎点东西可费劲儿了,现在把东西拿到便民服务中心城乡中转服务窗口,用不了半天就捎到了,实在是太方便了。”河曲县沙泉镇刘阿姨高兴地说。“我县便民服务中心,为老百姓办好事,让老百姓好办事”。巡镇村邬大爷有感而发,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该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孙红对专访的记者说:“我们的咨询导航服务窗口全面掌握各个民生部门的服务内容、流程、具体办事负责人的联系电话,一次性告知群众办事所需的信息、渠道和方法,确保群众办事痛快快。”……民生为大,为人民服务,动真的,见实的。这是河曲县树立“大便民、大服务”理念,稳步推进,已见成效,开创了新时代综合便民服务新格局的喜人景象 .
高位谋划新 全市首家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由此可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统筹做好服务工作何其重要。黄河之畔、三省之交的晋西北河曲县,积极响应国家、省委、市委的号召,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2024年8月以来,该县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破解基层治理难题,针对“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以常住在县城的6.5万名非县城户籍人口为服务对象,针对老百姓办事“来回跑”“很麻烦”“办事效率低”等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在城里精选场地投入120余万元,打造2800平方米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让占全县人口53%的庞大群体尽享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河曲县委、县政府紧盯这些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判、举一反三,成立了忻州全市首家县级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河曲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从河曲农村搬迁到县城常年居住的6.5万河曲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
民生无小事,服务做到家。河曲县便民服务中心的成立,其意义非同寻常。一是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与县政务大厅功能互补衔接,是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途径;二是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党建工作宣传活动的重要窗口;三是县党群中心工作的实际载体和工作的延伸。
此举不仅是河曲县委、县政府提高政治占位,高位谋划新,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事求是彰显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确保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确实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也是该县把握全县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融合、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的生动实践。更是该县在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着手优化营商环境,增加民生福祉,不断完善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卓有成效地为城乡融合与区域人口合理流动注入新活力。这一新作为开启了便民服务新篇章,新收获取得丰硕新成果。
难题破解准 治理不空
迎难而上,体现担当。河曲县委、县政府因县制宜着手破解山西省委组织部提出“空心村、薄弱村”的基层治理难题,专门针对过去公共服务不到位、服务流程不畅通、服务方式单一的问题,县领导结合县情,深入调研,以降低群众办事成本,节约办事时间,办事更便捷为目的,依托县党群服务中心于2024年8月正式成立了河曲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
该中心负责人邬腾告诉记者,这个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2800平方米,在这两层建筑上有鹿固、沙坪、社梁、土沟、单寨5乡和楼子营、刘家塔、沙泉、旧县、巡镇5镇设置的全科帮办窗口,咨询导航服务窗口,城乡代理代办窗口,流动党员窗口,县乡联络窗囗。在人员配置上从10个乡镇各选用2-3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同志负责窗口业务工作;从党群服务中心选择4名工作人员负责综合便民中心的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窗口工作人员都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是一支有党性、懂业务、会服务的团队。
有人有制度,落实到位,有效破解了基层公共服务不到位、不畅通、服务单一等问题,彻底解决了除西口镇外的10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常年居住在县城的6.5万人,过去办事“两头跑”、办事成本高、效率低、满意度不高等弊端。
机制运行畅 卓有成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河曲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范围涉及10个乡镇171个村,其中农村户籍人口98469人,常住10个乡镇户籍人口23959人,需要服务流回县城农村人口近74874人。人不少,服务落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河曲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该中心建立四个深度融合,四项强力保障,五项精细服务,十类内控制度的“44510”运行机制,做到阵地标识、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工作台账“四个统一”。同时,河曲县通过“1个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10个社区综合便民服务大厅”服务群众,以此阵地和网络为依托,用“1+10”模式实现了全县便民服务的全覆盖,使“群众满意”落地有声。
“44510”运行机制是: 4个深度融合,即部门协调融合,县乡联络融合,线上线下融合,政企合作融合;在融合中特别推行“全科帮办、集成服务”模式,减少群众办事成本,提高群众办事效率。4个强力保障,即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加强队伍组织保障,加强运转经费保障,加强广泛宣传保障。在保障中,尤其是把便民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5项精细服务,即民生事项、咨询导航、城乡中转代办、流动党员管理、县乡村联络五项服务。其中,在民生事项服务上,涉及党群、民政、计生、国土管理、信访、社保医保、劳动就业、工商管理、退役军人等9个民生部门的20个服务事项,目的就是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10类内控制度,即日常工作、责任追究、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考核激励、投诉处理、规范服务、协同沟通、培训提升等十类制度。力争实现346目标。具体为,3个一流:即一流办事效率、一流服务能力、一流满意评价;4个不让:即不让事情中断、不让事情出错、不让群众受冷落、不让党和政府形象受损害;6个公开:即服务项目、政策依据、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服务时限、服务标准六个公开。
记者看到,河曲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有阵地,有措施,有落实,有效果。从硬件上看,这里宽敞明亮,充足空间;从软件上看,这里服务特色明显,一是一站式服务:整合了各类服务资源,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避免了群众多头跑、来回跑。二是规范化服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规范了服务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信息化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服务信息共享等技术,推行网上办事、掌上办事,实现马上办。线下服务窗口布局优化,推行“全科帮办、集成服务”的新模式,有效降低了群众的办事成本,显著提高了办事效率,让群众在享受服务的过程中更加省心、舒心。达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效果。四是人性化服务:设置休息区、娱乐区,实现“动静分离”。配备饮水机、老花镜、应急药品、充电线、免费打印、复印等便民设施,为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为群众提供预约办、上门办等服务,聚焦“一老一小”,开通“绿色通道”和“未成年人专窗”,“一老一小”群体优先办事,享受“一对一”精准服务,暖心的便民服务,赢得群众点赞。
除县城所在地,其他10个乡镇在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分别设立便民服务厅,中心的服务团队由10个乡镇推荐懂业务、会服务的乡镇干部组成,每乡镇2名,经培训考核后上岗服务,实行AB岗轮流坐班。坐班干部政策精通,全面掌握民生部门的服务内容、流程,一次性告知群众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腿,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提升。为了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群众需求,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逐步齐备其他功能,设有公共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党群活动室、爱心驿站等,全天候对群众开放。推行“全科帮办、集成服务”模式,健全城乡中转代办、咨询导航等5项精准服务,优化窗口布局,群众可在中心窗口办理民政、计生等9个民生部门的20个服务事项。随着各项功能的完善,中心正逐步成为乡村干部开会议事、党员志愿服务、流动党员集中学习、群众文化休闲的好去处。中心运行3个多月以来,已累计开展城乡中转服务248次,咨询服务97次,服务群众2800余人次。
河曲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河曲这个县级便民服务中心一运营,就成为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反映村情民意的窗口、提供为民服务的平台、解决热点难点的枢纽。目前,我们针对群众反映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建立健全服务评价和监督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满意度。2025年,我们继续坚持党建引领,精心打造‘服务无止境、满意无终点’的新时代综合便民服务品牌,服务中心‘上心’,老百姓‘放心’,使服务‘中心’,真正走进群众‘心中’,便民、利民、为民落地有声。把群众需求‘呼声’,变为幸福‘掌声’,持续提升公共服务‘速度’与‘温度’,以‘服务指数’换群众‘满意指数’让更多百姓广受益,受大益。”
作者:郑志东
编辑:程金箱